九十华诞松树长青———来自故乡雪域高原对达赖喇嘛尊者的致敬与祝福
——-纪念一位伟大精神领袖的智慧、慈悲与坚忍
达赖喇嘛尊者 1935 年 7 月 6 日诞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红崖子村,作为来自尊者家乡——青海西宁的一员,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我故乡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共严酷控制下的藏汉同胞不同,而能在此自由地表达对尊者的敬意与祝福,令我倍感荣幸。
青海省曾是藏族历史上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八个地区中除了东部两个地市外,其余六个地区超过 90% 以上的面积均属藏区。我从中学时代起就与藏族朋友结下深厚友谊,他们让我了解了藏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苦难,尤其是 1958 年西藏大起义的悲壮历史,以及随后中共以“平叛”之名对藏区人民展开的残酷镇压。
从 1956 年起,勇敢善良的藏族人民在尊者达赖喇嘛的领导下,在整个藏区兴起了中共建政后境内第一个全民性民族起义,以对抗中共暴政,保护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却展现了藏族人民无畏强暴、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坚毅精神,值得永远铭记。起义失败后,尊者被迫流亡印度,在此他积极推动藏族民主政治改革,建立流亡政府议会制度,接轨现代文,他对藏族文化的弘扬以及对西藏问题在国际社会上持续的推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 年青海省的几乎所有藏区都爆发了反抗起义,中共随后展开所谓“平叛”行动,这场血腥的镇压很快扩大为系统性的种族清洗。在玉树、果洛、黄南等藏族自治州某些牧区,16 岁以上的藏族男性几乎全部被捕、甚至被杀,许多地方的村落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存在。本人在 2015-2017 年期间,曾前往藏区当年中共军队镇压现场进行口述历史调查,访问了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惨案’的一些幸存者。据述,当时中共不仅在没有任何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对部分藏族老幼进行随意处决,而且还设立了今天称之为“集中营”的拘押与洗脑场所—“集训营”,与今日新疆的“再教育营”如出一辙。
此外,当年大量体制内藏族干部在中共组织的诱骗下被宣召入城“开会”,结果一去不归而失踪,这些事实证明当前中共对新疆维吾尔族的大规模集中营、洗脑,失踪等暴行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藏族,其残酷本质早已显露。
1980 年代中后期,本人曾在青海民族大学任教,与许多藏族教师和同事共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尊者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回顾过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为了扭曲1958年起义的真相,在青海西宁市的博物馆与图书馆举办了大量“旧西藏农奴统治”的展览,试图灌输对达赖喇嘛与藏族文化的仇恨。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曾参观这些展览。乌云蔽日,谎言不能长久,真相终将大白。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那段曾被遮蔽的历史真相,看清中共的谎言与暴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人们知晓尊者的智慧与对藏族、乃至世界的贡献,中共的歪曲洗脑教育完全失败。
在本人的商业生涯中曾有机会在中国大陆接触过众多藏族、回族、土族以及其他体制内外各界朋友,亲历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何种体制,他们对尊者达赖喇嘛都怀有高度的评价与敬意,尤其是我认识的藏族朋友,无论他们在公开场合如何表达,私下里都深深敬仰尊者,这种敬仰和中共所宣传和灌输的意识形态完全背道而驰。
记得有一位藏族体制内干部,由于身份所限无法公开表达敬仰之情,只能在家中悄悄摆放一张尊者与毛泽东的合影,用这种方式向尊者表达敬意。这不是孤例,而是中国大陆藏族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把尊者视为带来光明、希望和吉祥的太阳,尊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喜讯传来时,全体藏族、甚至汉族也为之感到无比骄傲。
西藏起义及残酷镇压距今已近七十年,中共自建镇后对西藏各地的人民采取高压同化政策,打压藏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文化,它的統治給藏族、漢族以及各族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给民族关系带来严重伤害,然而,尊者达赖喇嘛以怨报德,没有扩大藏人对汉族的仇恨,宣扬极端手段,而是面对处理至关重要的藏汉关系,提出了和平、理性、务实的“中间道路”,寻求藏汉民族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与双赢。这正是尊者胸怀、智慧与慈悲的集中体现,其提出的中间道路,是和平理性务实的明智之策,闪烁着历史的智慧和光芒,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与共存。 作为在藏区长大的本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藏汉友谊尽己所能,尊重、支持藏族人民的愿景和诉求。
达赖喇嘛不仅是藏传佛教的精神领袖,更是和平、慈悲与人道主义的象征。他一生倡导非暴力抗争,为藏族的宗教自由与文化传承而奔走。他的著作,如《幸福的艺术》,帮助无数人找到内心的宁静。他也致力于推动宗教间的对话与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贫困与冲突等挑战。尊者去年成功接受膝盖手术,衷心祝愿这位智者健康长寿,继续为世界带来光明与智慧。
值此尊者达赖喇嘛九十华诞之际,谨代表家乡的汉藏父老,向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诚挚的祝福
九十载春秋,
愿尊者如松莲智慧如光,
慈悲永存 健康长寿。扎西德勒!
来源:驻北美华人事务联络官提供
(文章转载自西藏之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