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西藏

  • 新闻报道
    • 人权
    • 政治
    • 教育
    • 环境
    • 社会文化
    • 佛学及宗教
  • 华人论西藏问题
  • 西藏人论西藏问题
  • 其他人论西藏问题
  • 达赖喇嘛的讲话和相关报道
  • ICT 新闻文档

January 10, 2018 by rinchen

把港澳台及西藏列为“国家” 万豪酒店被立案调查

(自由亚洲电台1月10日报道)上海市黄浦区网信办和市场监管局1月10日晚间通报表示,万豪国际酒店中文网页将港澳台及西藏列为“国家”,其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已对其予以立案调查。

通报称,已于9日和10日先后约谈万豪酒店管理公司上海负责人及万豪国际集团大中华区负责人,要求万豪国际酒店立刻撤下所涉内容,同时对网站和APP上发布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检查,杜绝出现类似内容;要求万豪国际酒店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改正声明,尽最大努力消除不良影响。

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说,此前,有微博网友曝光万豪相关方在给中国会员发布的活动邮件中,将西藏列入“国家”一栏。随后,万豪曾两度声明,表示“深表歉意。在发现错误后,所有问卷调查已经被立即终止。已采取措施确保类似错误不再发生。万豪国际集团在此重申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贯立场”。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

Filed Under: 人权, 政治, 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

January 3, 2018 by rinchen

扎西文色将面临被中共长期监禁

发声要求对藏语文给予重视和应有地位的藏人商贩扎西文色将面临被中共长期监禁。

据扎西文色的代理律师之一梁小军于推特上透露:“青海省玉树州中级法院通知:扎西文色煽动分裂国家一案,定于2018年1月4日上午9时30分在第二法庭开庭审理。”

扎西文色,西藏康区囊谦尼阿噶结古多(今划归“青海省”的西藏地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人, 现年32岁,2016年1月27日遭关押,被控“煽动分裂国家”,监禁长达两年。

因为中共当局在西藏三区实施的语言同化政策,藏语文在西藏越来越不受重视, 面对在西藏,尤其是在西藏的城镇,不会说西藏话或说的不好的西藏青少年人的人数在飞速地增长,结古多地青年商贩扎西文色,经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关心藏语文的言论。他甚至独自去北京,向中央电视台为首的中共官方的媒体和相关部门提出要报道藏语文在西藏面临灭绝的实际情况。扎西文色为保护藏语文所发出的言论和行动曾被《纽约时报》报道。

扎西文色只是行使了中国《宪法》授予一个公民的权利而已,他从没有“煽动分裂国家”。国际声援西藏运动、人权观察、国际特赦、美国笔会、美国驻中国使馆、海外西藏人团体等先后发出呼吁,要求中共当局释放扎西文色。

Filed Under: 人权, 政治, 教育, 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

January 2, 2018 by rinchen

达赖喇嘛新年开示:确保自己度过有意义的一年

(西藏之声2018年1月1日报道)西藏人民至高无上的领袖达赖喇嘛尊者今天在瓦拉纳西做出2018新年开示,呼吁各方在新年中,能够顺应新形势做出新努力,度过有意义的一年,确保未来不抱任何遗憾。尊者今天并解释“拍手”在西藏传统中具有的不同含义,同时分享了由这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趣闻。

今天(1月1日)上午,达赖喇嘛尊者在瓦拉纳西参加“西藏高等研究中央学院”(Central Institute of Higher Tibetan Studies)成立50周年庆典。本台特派记者记录了典礼相关情况。

曾担任该校负责人长达30余年的前藏人行政中央首席部长桑东仁波切、藏传佛教格鲁传承甘丹赤巴、内阁司政洛桑森格、西藏人民议会议长索南丹培,以及锡金邦前总督巴尔米基•布拉萨德•辛格(Balmiki Prasad Singh)等,与来自各方的嘉宾、该校校友等数百人参加了今天的典礼。

“西藏高等研究中央学院”校长阿旺桑丹致词介绍创校背景,以及该校成立至今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该校全体师职工并向尊者敬献奖杯,以表彰及感激尊者推动世界和平、保护西藏文化,以及长年来对该校所给予的关照指导。接着,两百余名该校前校友也派代表向尊者献上感恩奖牌。

达赖喇嘛新年致辞:顺应新形式作出新改变

“今天的场合,是在纪念以学习西藏文化而闻名的大学成立日,所以我就不讲自己的蹩脚英语了,而是用标准的卫藏方言来致辞。” 达赖喇嘛尊者随即指出,这所学校建成至今所取得的成果,有赖于几代人的辛劳,其中许多付出努力的人已近离世,他们值得各方的缅怀。

尊者表示,今天是公历2018年1月1日新年。时间转瞬即逝,而事物状况也随之不断变化。“在新的一年中,应该放眼新的状况,作出相应努力,不要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其他动物不具备能力去顺应时间而作出改变、规划,人类则有能力去思考,为获得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努力。因此在新的一年中,不要像表针一样原地旋转,而是应持新的思考方式。”

智慧应配以利他热忱之心

“最重要的是勤于思考,不要局限在单一的视角中,而是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再配以利他的热忱之心,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智慧产生利益。当今世界上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具备了智慧,却缺乏利他热忱之心,造成只为暂时的利益着想的局面。”

尊者的新年笑话:“拍手”在西藏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含义

观众们不断热烈鼓掌拍手向致词者致意之际,尊者也讲述了“拍手”在西藏传统中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以及在这种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趣闻。

在西藏传统中,拍手有驱邪、遣除障礙的含义。1956年中共在拉萨设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当时中共中央派遣一支代表团在拉萨附近村庄“慰问”,藏人被要求列队拍手鼓掌。村民们当时不解地互相议论说:“今年的新任务怎么是拍手驱邪?”。

尊者又分享了另外一则趣闻:大约在1946年左右,有一批德国人来到拉萨。许多拉萨居民首次看到西方人,认为看到不祥之物,于是拍手驱邪,而德国代表团却以为那是藏人在欢迎他们。


请让自己的这一年充满意义

尊者结束致辞前表示,“我与大家一样,都在一年、一月、一日这般度过人生。我希望,在一年后的2019年,大家回顾今年时,能够发现自己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年并为之喜悦。否则,若是遗憾虚度了一年光阴,甚至于过去一年制造了各种麻烦,那么就太差劲了。所以,各方现在就应该努力让新的一年充满意义。”

社会变革不会从天而降

尊者继续开示道:“一个人如果能确保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便能去影响十个人,再由这十人去影响百人,这就是逐步改变社会的方法。如果人们不作出任何行动,那么社会的变革也绝不会从天而降。”

结束了今天上午西藏高等研究中央学院的建校庆典后,尊者立即前往菩提迦耶。本月尊者将于当地先后举办两场法会。

此外,在过去两天,西藏高等研究中央学院为庆祝建校日特别举办国际研讨会——“印度哲学思想中的心识之意及现代科学”。

尊者于昨天研讨会第二天致闭幕词时强调,人类可从古印度思想中学到许多知识,能够帮助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中对抗破坏性情绪。尊者并认为,印度有能力将古印度知识融入现代教育,令更多人获得内心的和平。

(来源:西藏之声)

Filed Under: 教育, 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

December 1, 2017 by rinchen

达赖喇嘛尊者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新德里会晤

当地时间12月1日,达赖喇嘛尊者与来访印度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新德里ITC酒店举行会晤。

据达赖喇嘛尊者办公室印度和东亚协调人丹巴次仁先生对媒体说,尊者和前总统奥巴马都对他们的会晤表示非常有意义。

据悉,奥巴马于11月30日抵达印度新德里,达赖喇嘛尊者是12月1日早晨从达兰萨拉乘坐专机前往新德里与他会晤的。这次是他们之间的第六次会晤。

达赖喇嘛尊者与奥巴马的会晤有45分钟,讨论了有关消除当前世界上的各种冲突,促进实现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议题。

据媒体报道,会晤期间,达赖喇嘛尊者对奥巴马表示:“你不仅是美国前总统,而且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你还年轻,而且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应该能实现,也许我这一代等不到这一天,但你们这代人一定会看到的。”

奥巴马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多次把达赖喇嘛尊者称为为他的好朋友,并赞扬尊者对世界和平与非暴力理念等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在与达赖喇嘛尊者的一系列会晤中,奥巴马也多次强调支持藏人行政中央所秉持的“中间道路”政策。

奥巴马在担任美国总统的八年任期内,分别于2010年2月18日,2011年7月16日,2014年2月21日和2016年6月15日先后四次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尊者。达赖喇嘛尊者与奥巴马第一次会晤是在2005年9月,当时奥巴马是美国参议员外交委员会的成员。

据悉,奥巴马目前正在对中国、印度、法国等国进行巡回演讲。他于11月30日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行程后抵达印度的。在北京,奥巴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印度的访问行程里,他将在新德里的相关会议上发表讲话,并会见印度总理莫迪。还将出席由“奥巴马基金会”主办的青年高峰会议。

 

(照片是达赖喇嘛办公室提供的)

Filed Under: 政治, 教育, 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 达赖喇嘛的讲话和书信

November 30, 2017 by rinchen

安德鲁·怀特黑德: 藏人穆斯林 何处才是家?

印控克什米尔,位于青翠的喜玛拉雅山谷,人称“东方瑞士”。首府斯利那加坐落在美丽的达尔湖畔,三面被雄伟壮观的群山包围。秀美的自然风光、传奇的历史风情常年吸引着大批前来观光的游客。记者发现,这里也有一个鲜有人知的“藏人村”。他们为什么离开故土?为什么在这里安家?个中又有多少辛酸?

有时候,你可能以为对某个地方早就了如指掌,但是,偶遇新鲜一面,让你懂得,原来自己不过是知其一、不达其二。

过去20多年,我曾经多次去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我去过壮观的哈利帕布城堡(Hari Parbat fort)。它雄踞山巅,主宰城市天际线。但我从来没有发现,就在城堡脚下,藏着一个小小的、鲜有提及的社区。

他们的身世,讲述着过去几个世纪喜马拉雅山麓和克什米尔的历史变迁:曾经带来繁荣与财富的古丝绸之路;邻里国家的纷争;身份认同的冲撞。

大约2000名藏人在斯利那加安家落户,这就是克什米尔的藏人穆斯林社区。

现在在西藏,首府拉萨仍然生活着为数不多的藏人穆斯林,偏远山区小镇也有一些。但是,藏人穆斯林大多在印控克什米尔定居。

因为,他们的祖上是克什米尔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当地人提起斯利那加古城墙畔的”藏人村”。我知道自己肯定没走错路,为什么呢?路边一家饺子店在出售藏人特有的饺子”馍馍”!

小巷深处,一群妇女在闲聊,几位老人踱着步去清真寺。他们的外貌有典型的藏人特点。

社区中心是一所藏人公立学校,很有气势,很现代化。纳西尔(Nasir Qazi)这位年轻、成功的商人带我去学校转一转。

纳西尔还是”西藏穆斯林青年联合会”的负责人,联合会也监管藏人公立学校。学校办的一定不错,种种成功迹象一目了然。

当初办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藏人穆斯林,但现在,学校的生源远远不止于藏人穆斯林。

纳西尔说,”我很自豪,我们能为克什米尔兄弟姐妹做点事。”

走廊里,达赖喇嘛的照片占据显赫位置。藏人穆斯林并不把达赖喇嘛看作他们的宗教领袖,但是纳西尔说,我们尊敬他、尊重他,”他很爱我们。”

克什米尔藏人穆斯林的祖先是克什米尔和临近的拉达克(Ladakhi)穆斯林,古丝路上的商人。400多年前,当时的达赖喇嘛在拉萨赠给他们土地。

星移斗转,这些穆斯林商人娶了当地藏族女子,学会了藏语,接受了藏族美食,成为拉萨一个很有特色的社区。他们有自己的清真寺、富有、口碑不错,并且以擅长藏族音乐出名。

但是在西藏,他们从来没有被看作藏人。他们被叫做”卡契伊”(Kachee),直译就是”克什米尔人”。后来,卡契伊成了所有西藏穆斯林的代名词,不管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

抵抗中国共产党统治的起义失败之后,达赖喇嘛和他的大批藏传佛教信徒流亡印度,藏人穆斯林也遭受冲击。部分藏人认为他们和中共统治者合谋。

经过反复交涉—当时印度政府也曾参与,藏人穆斯林获准离开西藏。大多数选择离开。

到了印度,和藏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被看作没有国家的难民,而是重返祖国的印度人。这一次,卡契伊身份给了他们地位。他们告诉印度当局,他们来自克什米尔,坚决要求返回故土。

现在在克什米尔的藏人穆斯林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商人—古老的贸易之路已被难以逾越的现代边界封锁,而是从事报酬更低的工作,比如刺绣,面纱、罩袍,卖给游客的高端体恤衫。

纳西尔告诉我,几十年前中印关系稍有缓和的那段时间,他妈妈总算有机会回了一次拉萨。纳西尔在拉萨有表兄妹,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面,他从来没有去过那片给了他身份的土地—西藏。

纳西尔说,”我们属于这片土地,克什米尔土地。”

但是,藏人穆斯林的地位并不明确。在印控克什米尔,只有那些能够证实祖上确实来自克什米尔的人才可以拥有土地、享受全面权益。对藏人穆斯林来说,这有些棘手,他们的先人离开已经太久了。

在克什米尔这样的地方,不归属、被看作”外人”可能是危险、致命的。藏人穆斯林社区长期保持低调。

看上去,他们对在克什米尔的生活很满足。但是,他们想必也会反思人生的悖论。在西藏,他们被看作克什米尔人;在克什米尔,他们被看作西藏人。

 

(来源:BBC中文网; 原来的标题:《记者来鸿:藏人穆斯林 何处才是家?》;作者:BBC驻北美记者安德鲁·怀特黑德 (Andrew Whitehead))

Filed Under: 佛学及宗教, 其他人论西藏问题, 政治, 教育, 新闻报道, 社会文化

  • « Previous Page
  • 1
  • …
  • 41
  • 42
  • 43
  • 44
  • 45
  • …
  • 51
  • Next Page »

Search

Categories

  • ICT 新闻文档 (215)
  • Uncategorized (9)
  • 人权 (460)
  • 佛学及宗教 (158)
  • 其他人论西藏问题 (90)
  • 华人论西藏问题 (60)
  • 政治 (581)
  • 教育 (178)
  • 新闻报道 (635)
  • 时事通讯存档 (1)
  • 环境 (45)
  • 画廊 (1)
  • 相关的网站 (1)
  • 社会文化 (254)
  • 西藏人论西藏问题 (88)
  • 达赖喇嘛的讲话和书信 (71)
  • 链接相关网站 (1)

Copyright © 2025 · Executive Pro Theme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